地点
人物库 隋朝
道会隋末唐初 580 — 649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约580—约649 俗姓史犍为(今属四川)人。
初于益州严远寺出家,后入长安访经10余年,博究经论史籍。
隋炀帝大业末还蜀。
高祖武德间立寺于隆山县
太宗贞观九年(635),与法琳同修《辨正论》。
后因事被拘,狱解后归乡,住眉州圣种寺。
贞观末年卒,卒年70岁。
续高僧传》卷三二有传。
全唐诗》存诗1首。
道会俗姓史氏
犍为武阳人
出家益州严远寺。
后入京师
法琳同修辨正论。
下狱。
释还乡里。
眉州圣种寺。
贞观末卒。
年七十。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犍为武阳
史氏子。
器宇高简。
逸群。
初出家。
住严远寺。
为四方道俗所归向。
然意以蜀僻陋。
见闻不广。
乃入京求访师友。
益研究经论史籍。
如是十年。
且将还乡里。
讲演以利导晚辈。
属时乱离。
不果行。
义宁初
朝廷使詹俊李兖等。
招抚
会致笺于丞相唐公曰。
会有弟。
性姿不肖。
家门衰坠。
其封爵除赠诘诏尚在。
门生故吏子孙成列。
并奋臂切齿。
思效力用。
即日剑门虽启。
巫峡负固。
会请躬率徒隶振锡启途。
折简宣威。
开怀纳款。
军无矢石之劳。
主有待成之逸。
此亦一时之利也。
惟公图之。
唐公不能用。
所在多私度僧尼道士
而宋冀尤道士杰然者
檀于隆山县
创逮观宇。
度三十人于内。
会遽投牒总管段伦。
请以为寺。
安抚大使李袭誉
引兵巡察州县。
偶过之。
道士惊以为逐己。
一时走散。
观遂定以为寺至今。
贞观初。
京师
因参琳师。
脩辨正论。
间有人诬告安州皓法师
在蜀以讲演聚。
众谋返者。
且指会觇候。
有司逮捕下狱。
会志气无所詟变。
常为诸囚。
开阐经论。
自春至
未尝辍。
诸囚之久系者。
或褴缕不胜寒酷。
会又以书抵檀越。
无尽藏致裘履。
及事释还乡。
三辅名僧。
皆送别郭门外。
会赋诗曰。
去住俱为客。
分悲损性情。
共作无期别。
时能访死生。
闻者泣下。
法曹裴希仁。
以门学求见。
谈论之顷。
微若陋其地之人物者。
会曰。
蜀虽僻远。
然由西都来。
士之能以文章事业。
显名天下者。
中州
诚不多逊。
明公当虚心。
礼下贤俊。
岂宜以闻见之狭。
自鄙薄哉。
希仁愧谢。
贞观末
卒年七十。
道会
姓史
犍为武阳人
初出家。
益州严远寺。
器宇高简雅调逸群。
四方道俗日夕参候。
犹以蜀门小陜闻见非广。
乃入京询访经十馀年。
经论史籍博究宗领。
还蜀欲大开释教导引后锐。
时属乱离不果心术。
会皇运初兴率先招抚
詹俊李衮首途巴蜀。
会上疏曰。
会弟性不肖。
家风失坠。
封爵虽除诏敕犹在。
门生故吏子孙成列。
并奋臂切齿思效力用。
即日剑门虽启巫峡负固。
会请。
躬率徒隶。
振锡启途。
折简宣威。
开怀纳款。
军无矢石之劳。
主有待成之逸。
此亦一时之利也。
惟公图之。
为使淹留遂不行。
于时国初。
僧尼道士所在多度。
道士宋冀。
是彼梁栋。
隆山县下新立道观。
屋宇成就置三十人。
会经总管段伦陈牒改观为寺。
其郭内住者并是道宗不伏。
移改嘱安抚大使李袭誉
巡察州县。
会以事达。
乃引兵过城。
四面鸣鼓一时驱出。
举宗怨诉噂𠴲街衢。
会曰。
未能令天下改观为寺。
此之一所终不可夺。
遂依立寺。
至今不毁。
武皇登遐。
入京朝观。
因与琳师同修辨正。
安州皓师。
在蜀弘讲。
人有嫉者。
表奏云。
反又述法。
会觇候消息遂被拘执。
身虽在狱言笑如常。
为诸在狱讲释经论。
经春至冬。
诸僧十数。
衣服褴缕不胜寒酷。
京师有无尽藏。
恒施为事。
会致书曰。
自如来潜影西国
千有馀年。
正法东流五百许载虽复赤髭青眼大开方便之门。
白脚漆身广示归依之路。
犹未出于苦海。
尚陆沈于险道。
五众名僧四禅教首。
头陀聚落唯事一餐。
宴坐林中但披三纳。
加以无缘之慈想。
升锤以代鸽。
履不轻之行。
思振锡以避虫。
今有精勤法子清净沙门
横被囚拘实非其罪。
遂使重关早落睹狱吏而魂飞。
清室晚开见刑官而思尽。
严风旦洒穿襟与中露俱飘。
繁霜夜零寒心与死灰同殪。
若竟不免沟壑。
抑亦仁者所耻。
书达即送裘鞋给之。
及事释还乡。
三辅名僧送出郭门。
会与诸远僧别诗曰。
去住俱为客。
分悲损性情。
共作无期别。
时能访死生。
道俗闻者皆堕泪。
益州法曹裴希仁。
自矜门学。
会与相见。
轻有讥诮。
会曰。
蜀川虽小贤德如林。
汉朝八俊同出。
张纲埋轮
东雒
难曰。
豺狠当路安问狐狸
奏诛梁冀
威摄四海者。
揵为武阳人也。
汉时有问杨子云曰。
仲堪何如人。
答曰。
隐不违亲。
贞不绝俗。
天子不臣。
诸侯不友者。
资中人也。
巴西阆中
百王之仰戢。
益州郫县
名振于华夷。
明公庶可虚心待国士。
岂得以土地拘于人哉。
言讫而出。
希仁愧谢。
既返谓人曰。
江汉多灵。
其斯人也。
贞观末卒。
年七十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智方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僧。
蜀川资中人
少出家于本州龙渊寺。
扬州听讲,机辩爽利,名播扬越。
尤善讲《法华经》。
仍归蜀州
卒年九十余。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史不言姓氏。
其先居东吴。
以其祖尝仕
遂占藉资中
童稚依轮法师
止州之龙渊寺。
久与宝海往来。
因俱诣杨都云法师下。
究所学。
而机辨爽利。
致有嘉誉。
每所出辞义。
士俗竞执纸抄撮。
初开法华。
至宝塔品乃曰。
弥天七级。
共日月以争光。
同泰九层。
与烟霞而竞色。
井则倒垂荷叶
圆桷则侧布莲华。
较其高妙庄严。
岂徒佛国有之。
抑亦杨都多矣。
一日问曰。
三变净秽。
在土故尔。
在人凡圣亦随以变否。
答曰。
化佛甚多。
狭故须广。
凡圣自尔。
何劳改变。
又曰。
如是则六十小劫。
谓如食顷。
在圣则觉。
在凡不觉耶。
苟凡圣俱觉。
则凡圣俱圣矣。
笑曰。
高座何尝道此。
因调之曰。
三隅木斗何谓智方
答曰。
瓦砾污池孰称宝海
众皆大噱而散。
逮疾笃。
常致尉问。
谢之曰。
智方不能摄养。
仰劳仁者数来看尉。
愿生善处以共游乐。
俄而异香满内。
中夜卒。
寿九十馀。
释智方
蜀川资中人
其先东吴
远祖宦于西蜀
遂乃家焉。
童稚出家止州廓龙渊寺轮法师所。
早与宝海周。
旋同往杨都云法师讲下。
而机辩爽利播名杨越
每讲商略词义清雅泉飞。
故使士俗执纸抄撮者常数百人。
初讲法华。
至宝塔品高妙。
遂序王释义了乃曰。
何必昔佛国土有此高妙。
杨都福地亦甚庄严。
至如弥天七级共日月争光。
同泰九层与烟霞竞色。
井则倒垂荷叶
圆桶则侧布莲华。
似安住之居南。
类尼祛之镇北。
耳闻目见庶可联衡。
录得者秘以赍归益部。
吁嗟叹为惊绝。
故其语出成章状如宿构。
宝海频来击难发其声彩。
问曰。
三变此改秽成净。
亦能变凡成圣不。
答曰。
化佛甚多狭故须广。
凡圣自尔何劳改变。
又难。
若尔则六十小劫谓如食顷。
但是圣睹凡不能睹。
凡圣俱睹凡圣俱圣。
笑曰。
高坐何曾道此。
乃是自道自难耳。
觉言失乃调曰。
三隅木升何谓智方
寻声报曰。
瓦砾洿池那称宝海
众大笑而散。
及疾甚。
恒来看慰。
乃谢曰。
智方不能摄养致此沈痾。
仰劳仁者数来垂问。
愿生善处常与同游。
俄而异香满室。
中夜卒于益部。
年九十馀。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杜义宽隋至唐初 584 — 65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84—655 【介绍】: 隋至唐初东都濮阳人
隋炀帝大业九年,以孝廉登第,授河东郡法曹
唐初,为虞州司仓
太宗贞观二年,为普州安康
累转雍州高陵
官至苏州司马滕王府咨议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法藏南北朝至隋 546 — 62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6—629 【介绍】: 南北朝至隋时僧。
颍川人俗姓荀
北周时,入终南山紫盖峰,独栖安禅,与世隔绝。
武帝灭佛,法藏初不知,经四年,始得风闻。
后至京师,请复佛法,宣帝不允。
旋主陟岵寺,复还山。
,奉敕主大兴善寺,为国行道。
炀帝大业末,充太平宫寺上座。
全隋文·卷三十五
法藏开皇中法济寺沙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颍川颍阴荀氏子也。
三岁丧父。
十岁丧母。
孤独孑遗。
无所依赖。
周天和二年
生二十二岁矣。
上适于二月八日
度僧以祈福。
因薙落。
四年皇子生。
诏选名德于醴泉宫。
复与其数。
武帝春坊
趋至殿下。
鲜卑语。
问众僧。
众僧不时对。
独进以鲜卑语答所问。
廷臣皆喜。
诏谓道人身小而胆大。
乃敢答太子语如此。
仍赐钱奖谕。
由是恩眷优渥。
建德二年
徙居终南紫盖山
三年正月八日
偶得杏实七枚于绝顶。
食之甘美。
然地僻天寒。
卒不知所从来云。
未几。
而废教之祸起。
山居。
独若无与。
如是八年
每念下山。
以身徇法。
大象元年九月
扣关将谒帝。
吏诃止之。
武侯上大夫王猛
大夫乙娄谦。
诘所自。
及朋侣施主姓名。
辞曰。
贫道以山林为家居。
鸟兽为徒侣。
草木为粮粒。
且溥天之下。
莫非王土。
紫盖山陛下之畿甸。
若是则朋侣施主。
皆陛下也。
尚何他问哉。
等以闻。
诏曰朕欲以菩萨仪相治化。
此僧既近自紫盖山来。
其今长须发。
著衣冠。
为陟岵寺主
诏内史沛国公宇文译。
检校施行。
内史次大夫唐怡元行恭以为非先制不奉诏。
十月复谒于城东。
引妙庄严王二子谏父事。
且曰陛下昔为臣子。
不能匡谏。
遂致先帝。
毁圣典。
冶灵像。
其酷甚于秦之焚书坑儒
上怒。
诏即杀之。
沛公为营救。
上少解。
因问沛公曰。
道人怖否。
进曰。
道人愚戆。
不知忌讳。
身触刑宪。
安能无怖。
上愁然变色曰。
此固佛经所谓护鹅比丘也。
昔闻其事。
今见其人。
是又可杀乎。
宜原之。
赐菩萨衣冠。
主陟岵寺如前诏。
遽引辞。
愿自便。
御史鲍宏
于万年长安蓝田盩屋鄠杜五县。
游行。
以俟寻访。
大象二年五月二十五日
文帝冢宰
作兴教法。
六月下山。
复从薙落。
施法服一具。
杂彩十五段。
青州一石。
还山。
七月又承命下山。
议化事。
十五日诏景陵公。
检校
度僧百二十人。
并赐法衣以归。
独留宿相府。
大定元年二月十二日
隋受周禅。
改元开皇十五日
诏追前度诸僧。
大兴善寺行道。
二年内史舍人赵伟。
命所司。
月给伏苓苏油柴炭等料物。
以为恒。
十四年
自请罢所给料物。
武侯将军素和业。
捐宅构寺。
以奉
右仆射苏威
并建寺之大殿尊像。
斋万僧。
以落之。
于是舍人裴矩
宣诏曰。
藏禅师落发僧首。
且躬设大斋。
弘法之盛其孰可等。
今所住寺。
可名法济。
久之慈及畜类。
鹅知时旋绕佛座。
犳过中不食。
炀帝居晋邸。
其少子夭殂。
寓瘗于藏寺
将出镇淮海。
手书铭。
以勒之曰。
世途若幻。
生死如浮。
殇子何短。
彭祖何脩。
呜呼予子。
有逝无留。
永为法种。
长依梵俦。
因以灵寿杖
曰。
每策此时。
幸相忆也。
曰。
王以爱子。
留寄法门眷焉。
其情能复忘乎。
是犹杖之于也。
王不能忘。
其敢忘哉。
十六年
上幸齐州不豫。
王贵人
造观音像。
为上祝禧。
诏迎置法济寺供养。
仁寿元年
上造等身释迦六驱。
诏如前迎置。
大业二年
元德太子薨。
荐功德。
必委藏营治。
大业之
诏易九宫为寺。
补充太平宫寺上座。
贞观初
淮安王首隆敬慕。
俄而王薨。
亦云逝。
三年葬干阜南云际寺
沙门孝才
为铭辞。
刻之贞石。
释法藏
姓荀氏
颍川颍阴人
三岁丧父。
共母偏居。
十岁又亡。
只身而立。
因斯祸苦深悟无常。
投庇三宝用希福祐。
年二十二。
周天和二年四月八日明帝度僧。
便从出俗。
天和四年诞育皇子
诏选名德至醴泉宫。
时当此数。
武帝躬趋殿下。
口号鲜卑问讯众僧兀然无人对者。
在末行挺出众立作鲜卑语答。
殿庭僚众咸喜斯酬。
敕语百官。
道人身小心大。
独超群友报朕此言。
可非健道人耶。
有敕施钱二百一十贯。
由是面洽每蒙慰问。
虽身居寺内。
心念幽林。
古圣今贤皆依山静。
建德二年二月
刷心荡志。
挟钵擎函。
投于紫盖山
山即终南之一峰也。
乃独立禅房高岩之下。
衣以百纳。
餐以朮
面青天而沃心。
吸白云而填志。
三年正月八日游步山顶。
忽遇甘七枚。
即而啖之。
流味浓美。
周行更索全无来处。
冥资但勤励业。
其年四月二十三日
毁像焚经。
僧令还俗。
给优二年。
山居。
依道自隐。
绵历八载常思开法。
宣帝大象元年九月
下山谒
意崇三宝。
到城南门。
以不许入进退论理。
武候上大夫王猛
大夫乙娄谦。
问从何而来朋侣何在施主是谁。
报曰。
建德二年弃寺入山。
三年四月方禁僧侣
在山。
馀并还俗。
乃以俗法抑出徒侣。
只一身在山。
林谷为家居。
鸟兽为徒侣。
草木为粮粒。
然自惟忖。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既居紫盖啖食山粮。
准此供给则至尊所施。
等报奏。
下敕曰。
朕欲为菩萨治化。
此僧既从紫盖山来。
正合朕意。
宜令长发著菩萨衣冠为陟岵寺主
遣内史沛国宇文绎检校施行。
内史次大夫唐怡元行恭覆奏曰。
天下众僧并令还俗。
独度一人违先帝诏。
至十月于城东面别见宣帝
问三教名。
朕欲菩萨治化。
或现天身。
或从地出。
或作鹿马。
用斯化道以摄众生如何。
引妙庄严王子谏父之事。
又曰。
陛下昔为臣子不能匡谏。
遂令先帝焚烧圣典灵像铸钱。
据斯逆害。
与秦始何异。
怒曰。
违朕先皇明诏。
可令处尽。
曰。
仰触圣颜。
乞刑都市。
幽显同见。
诚其本心尔。
时命若悬而词气无骇。
频经九奏安词弥厉。
十奏既达。
曰。
道人怖不。
藏公曰。
人生所重无过于命。
处身极刑之地。
何能不怖。
闻愀然改色乃曰。
真人护法祐我群生。
此则护鹅比丘
朕不杀无事人也。
宜舍其刑。
一不须问。
赐菩萨衣冠。
依前为陟岵寺主
频降宠命。
得继释门。
既获再生。
便辞
往林泉山泽请欲幽潜。
御史鲍宏
奉敕万年长安蓝田盩厔鄠杜五县。
游行。
朕须见日。
不可沈隐。
虽蒙恩敕终未开弘。
怏结心灵思怀圣道。
周德云谢隋祚将兴。
大象二年五月二十五日
隋祖作相。
于虎门学六月
又下山与大丞相对论三宝经宿。
即蒙剃落。
赐法服一具杂䌽十五段青州一石。
寻又还山。
至七月初。
下山。
更详开化
至十五日
令遣竟陵检校度僧百二十人。
并赐法服各还所止。
独宿相第。
夜论教始。
大定元年二月十三日
丞相龙飞。
即改为开皇之元焉。
十五日奉敕追前度者置大兴善寺为国行道。
自此渐开方流海内。
岂非戒行贞明禅心郁茂。
何能累入朱门频登御榻。
尔后每有恩敕别加慰劳。
并敕王公咸知朕意。
开皇二年
内史舍人赵伟。
宣敕月给茯苓苏油柴炭。
以为恒料。
而性在虚静不图荣利。
十四年自奏停料随施供给。
武候将军索和业者。
清信在怀。
延至宅中。
异礼奉养。
积善所熏遂舍所住以为佛寺。
率俗课励设万僧斋。
右仆射苏威
每来参谒。
并建大殿尊仪。
舍人裴矩
宣敕藏禅师
落发僧首。
又设大斋。
弘法之盛熟不可等。
其所住处可为济法。
今之隆政坊北门僧寺是也。
尝以慈仁摄虑。
有施禽畜依而养之。
鹅则知时旋绕。
狗亦过中不食。
斯类法律不可具纪。
炀帝晋蕃时。
太尉第三子绵疾夭殂。
瘗于斯寺。
乃勒铭曰。
世途若幻生死如浮。
殇子何短彭祖何修。
呜呼余子有逝无留。
永为法种长依法俦。
教因施灵寿杖曰。
每策此杖时赐相忆。
答曰。
王殇幼子长就法门。
灵寿何敢忘德。
十六年齐州失豫。
王公已下奉造观音。
并敕安济法供养。
仁寿元年
文帝造等身释迦六躯。
敕令置于藏师住寺。
大业二年
元德太子薨。
凡营福业经像佛殿皆委于
大业末岁下敕九宫。
并为寺宇度僧。
纲管相续维持。
名称洽闻。
乃补充太平宫寺上座。
绥缉少达无替所临。
大唐建议人百一心。
淮安王创缮兵旗于斯寺宇。
因受王请终身奉养。
贞观之始情奉弥隆思报罔极。
毕由造寺伺隙未展。
王便物故本祈不果。
亦终焉。
贞观三年终于鄠县观台。
因殓武子堆南云际寺
沙门孝才
夙素知德。
为铭贞石。
在于龛侧矣。
姓荀
颍川颍阴人
三岁丧父。
共母偏居。
十岁母亡。
只身而立。
因斯祸酷。
深悟无常。
年二十二。
周天和二年四月八日
明帝度僧。
从便出俗。
天和四年
诞育皇子
诏选明德。
至醴泉宫。
武帝躬趋殿下。
口号鲜卑问讯。
众僧兀然。
无人对者。
在末行。
出众独立。
鲜卑语答。
殿庭僚众。
咸喜斯酬。
敕语百官。
道人身小心大。
独超群友。
报朕此言。
可非健道人耶。
有敕施钱二百一十贯。
由是面洽。
每蒙慰问。
虽身居寺内。
心念幽林。
建德二年二月
挟钵擎函。
投于紫盖山
山即终南之一峰也。
乃独立禅房高岩之下。
衣以百衲。
餐以木
三年正月八日
游步山顶。
忽遇甘十枚。
即而啖之。
冥资。
但勤励业。
其年四月二十三日
毁像焚经。
僧令还俗。
山居。
依道自隐。
绵历八载
常思开法。
宣帝大象元年九月
下山谒
意崇三宝。
到城南门。
武侯上大夫王猛曰。
建德二年
弃寺入山。
三年四月
方禁僧侣
在山。
馀并还俗。
藏一身在山。
林谷为家居。
鸟兽为徒侣。
草木为粮粒。
然自惟忖。
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
既居紫盖。
啖食山粮。
准此供给。
则至尊所施。
等执奏。
下敕曰。
朕欲为菩萨治化。
此僧既从紫盖山来。
正合朕意。
宜令长发。
著菩萨衣冠。
为陟岵寺主
内史次大大唐怡元覆奏曰。
天下众僧。
还俗。
独度一人。
违先帝诏。
至十月
于城东面。
别见宣帝
问三教名。
朕欲菩萨治化。
或现天身。
或从地出。
或作鹿马。
用斯化道。
以摄众生如何。
引妙庄王二子谏父之事。
又曰。
陛下昔为臣子。
不能匡谏。
遂令先帝焚烧圣典。
灵像铸钱。
据斯逆害。
与秦始何异。
怒曰。
违朕先皇明诏。
可令遽尽。
曰。
仰触圣颜。
乞刑都市。
幽显同见。
诚其本心。
尔时命若悬
而词气无骇。
频经九奏。
安词弥厉。
十奏既达。
曰。
道人怖不。
内史沛公曰。
人生所重。
无过于命。
处身极刑之地。
何能不怖。
闻愀然改色。
乃曰。
真人护法。
祐我群生。
此则护鹅比丘
朕不杀无事人也。
宜舍其刑。
一不须问。
赐菩萨衣冠。
依前为陟岵寺主
频降宠命。
得继释门。
既获再生。
便辞往林泉山泽。
请欲幽潜。
御史鲍宏奏敕。
万年长安蓝田盩厔鄠杜五县。
游行。
朕须见日。
不可沉隐。
虽蒙恩敕。
终未开弘。
怏结心灵。
思怀圣道。
周德云谢。
隋祚将兴。
大象二年五月二十五日
隋祖作相于虎门。
六月又下山。
大丞相
对论三宝。
经宿即蒙剃发。
赐法服一具。
杂䌽十五段。
青州一石。
寻又还山。
至七月初。
下山。
更详开化
至十五日
景陵检校度僧。
百二十八。
并赐法服。
各还所止。
独宿相第。
夜论教始。
大定元年二月十二日
承相龙飞。
即改为开皇之元焉。
十五日奉敕。
追前度者。
大兴善寺
为国行道。
自此渐开。
方流海内。
戒行贞明。
禅心郁茂。
数入朱门。
频登御榻。
开皇二年
内史舍人赵伟宣敕。
月给茯苓
酥油柴炭。
以为恒料。
而性在虚静。
不图荣利。
十四年
自奏停料。
随施供给。
武侯将军素和业者。
清信在怀。
延至宅中。
冀礼奉养。
积善所熏。
遂舍所住。
以为佛寺。
率俗课励。
设万僧斋。
右仆射苏威
每来参谒。
并建大殿尊仪。
舍人裴矩宣敕。
藏禅师落发。
僧首又设大斋。
弘法之盛。
不可等伦。
贞观二年
终于鄠县观台。
因殓于阜南
云际寺沙门孝才为铭。
贞石于龛侧。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慧达南北朝末隋初 524 — 610年7月30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姓王
襄阳人
幼年在道。
尤务脩缮。
后业禅于天台之瀑布寺。
又北游武当山
习静如前。
有陈御历。
江南疫疠大作。
药藏杨都市。
所济殊广。
金陵佛寺之多。
过七百所。
所扶仆起废。
华敞之者。
馀三百。
仁寿中营七层木浮图于杨州白塔寺
复溯江西
鄱阳豫章诸郡。
随缘演化。
以成就功德。
沙门慧远邀止庐岳
造西林重阁七间。
誓以黄楠为之材。
阖境推求。
了不可得。
佥欲改图。
曰。
但诚心未至。
故追访无从。
苟愿力之坚。
则樗栎将化而矣。
众因四出寻索。
果得黄楠一谷于境内之下巢山
计其数。
可了此阁。
然穷险无路以出。
偶行历崖壁间。
仅见一处通人往来。
遂挽拽至江。
𥱼筏而下。
略无遗逸者。
阁成。
宏壮冠世。
后忽偏欹于南三尺。
地当石门涧
适有大风。
从涧起。
北吹阁。
阁随以正。
晚往长沙
树立益广。
率性任真。
言无华绮。
衣被弊恶。
殆不可观。
而檀信向慕。
所举辄遂。
亦其感应之理然也。
大业六年七月晦
旧疾增剧。
室中异香旋绕。
像设流汗。
倚卧七日而逝。
寿八十七。
释慧达
姓王
家于襄阳
幼年在道。
缮修成务。
登山临水
或邑落游行。
但据形胜之所。
皆厝心寺宇。
或补缉残废。
为释门之所宅也。
后居天台之瀑布寺。
修禅系业。
又北游武当山
如前摄静。
有陈之日疠疫大行。
百姓毙者殆其过半。
内兴慈施。
杨都大市建大药藏
须者便给。
拯济弥隆。
金陵诸寺数过七百。
年月逾迈朽坏略尽。
课劝修补三百馀所。
皆蓥饰华敞有移恒度。
仁寿年中。
杨州白塔寺建七层木浮图。
材石既充付后营立。
乃溯江西上。
鄱阳预章诸郡。
观检功德。
愿与众生同此福缘。
故其所至封邑。
见有坊寺禅宇灵塔神仪。
无问金木土石。
并即率化成造。
其数非一。
晚为沙门慧云邀请。
遂上庐岳
西林寺
晚阁七间栾栌重垒。
光耀山势。
初造之日誓用黄楠
阖境推求了无一树。
佥欲改用馀木。
曰。
诚心在此。
岂更馀求。
但至诚无感。
故访追不遂。
必心期果决。
松散并变为
如求不获。
阁成则无日矣。
众惧其言四出追索。
乃于境内下巢山
感得一谷并黄楠
而在穷涧幽深无由可出。
寻行崖壁忽见一处晃有光明。
窥见其中可通材道。
惟有五尺馀并天崖。
遂牵曳木石至于江首。
中途滩澓𥱼筏并坏。
及至庐阜不失一根。
阁遂得成。
宏冠前构。
后忽偏斜向南三尺。
工匠设计取正无方。
石门涧当于阁南。
忽有猛风北吹还正。
于今尚在。
晚往长沙
铸钟造像。
所至方面若草从焉。
倾竭金贝者。
兢兢业业恐其不受。
任性造真言无华绮。
据经引喻笃励物情。
然其形服弊粗殆不可睹。
外综繁殷内收理静。
傍观沈伏似不能言。
而指撝应附立有成遂。
斯即处烦不挠。
固其人矣。
又为西林阁成。
尊容犹阙。
复沿江投造修建充满。
故举阁圆备。
并达之功。
大业六年七月晦日。
旧疾忽增。
七日倚卧。
异香入室旋绕如云。
阁中像设并汗流地。
众见此瑞审当终。
官人检验具以闻奏。
神志如常。
累以馀业。
奄尔长逝。
年八十七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恒州人
始业涅槃于汾洛。
后计以慧浮戒。
滞专攻定学。
乃杖策京师
遍访禅侣。
大兴善寺者。
阛阓之地也。
处之。
终日燕默。
有山深林密之想。
于是论者举高之。
仁寿二年
诏送舍利塔沧州
四年又送舍利塔沂州
后不知所终。
僧盖
恒州人
曾游太原
专听涅槃。
晚至洛下还综前业。
闻经陈念慧摄虑为先。
遂废听业专思定学。
陶思既久弥呈心过。
遂终斯习后入京师周访禅侣。
大兴善
垂帷敛足不务世谈。
近局异乘略不沾口。
吐言清远鲜不高之。
仁寿二年
敕送舍利于沧州
四年又敕送于浙州法相寺
初营石函本惟青色。
及磨治了变为鲜锦。
布彩铺发。
又见僧形但有半身。
及晓往观僧变为佛。
光焰神仪都皆明著。
又现三字。
云人王子也。
佛前又现雄鸡之象。
冠尾圆具或现仙凤天人诸相甚众。
南乡县多业屠猎。
因瑞发心受戒永断。
后于他日有采柴者。
法相寺南见有朴树。
乃生奇异果。
仅有百颗。
其色红赤如莲欲开。
折取二枚来用供塔。
官庶道俗千有馀人。
同往折取。
味如蒲桃。
并果表奏。
帝惊讶其瑞
后住禅定寺
唐初即世九十馀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阇那崛多南北朝末隋初 523 — 600
相关著作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僧。
犍陀罗国人,姓金步氏,译名德志
父为国之宰辅。
崛多髫龀之年立愿出家。
随本师历游诸国。
北周明帝武成时初至长安
武帝时为造四天王寺居住。
寻西还,至突厥,为所留。
文帝开皇中再入京师
召居大兴善寺翻译佛经。
所译有《佛本行经》、《法炬》、《威德》、《护念》、《贤护》等经一百七十六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德志
北贤豆揵陀罗国人。
髫龀出家于其国之大林寺
既登戒品之三夏
年方二十有七。
即与其落发师胜名。
得戒师志贤。
游方弘法。
路由迦臂施国踰大雪山。
备尝崄岨。
鄯州
西魏元年也。
周明帝武成初
驻锡长安草堂寺
未几誉彻上听。
诏偕胜名智贤二师。
后园论法。
且为造四天王寺。
传度梵文。
则十一面观音。
金仙所问经是也。
谯王宇文俭镇蜀。
邀俱往。
止龙渊寺。
建德废教。
逼从禄仕。
以死辞。
诏放归。
北陷突厥
连丁二师丧。
沙门宝暹。
僧昙等。
齐武平间西访经法。
获梵本二百六十部。
以东。
至是亦宿留突厥
以避周祸。
相得欢甚。
会隋受禅。
而暹等先以所获经来。
上诏访宿德传译。
开皇五年
崛多使者
谒文帝于洛阳
即诏就职于大兴善寺
时耶舍已亡。
久旷元匠。
更诏婆罗门僧达磨笈多
居士高天奴。
高和仁
兄弟。
同传梵语。
置十大德。
沙门僧休。
法粲。
法经
慧藏
洪尊。
慧远
法纂。
僧晖。
明穆。
昙迁
等。
监掌翻事。
铨定宗旨。
明穆彦琮重对梵本。
详审文义。
开皇二十年崛多唱灭。
春秋七十又八。
始终出经三十七部。
一百七十六卷。
则佛本行集。
法炬。
威德。
护念。
贤护
等是也。
阇那崛多
隋言德志北贤豆。
贤豆。
本音因陀罗婆陀那。
此云主处。
谓天帝所护故也。
贤豆之音。
彼国之讹略耳。
身毒天竺
此方之讹称也。
而彼国人。
总言贤豆而已。
乃之以为五方也。
揵陀啰国人也。
隋言香行国焉。
居富留沙富罗城
云丈夫宫也。
刹帝利种。
姓金(俱凡反)步。
此云项也。
谓如孔雀之项。
彼国以为贵姓。
父名跋阇逻婆啰。
此云金刚坚也。
少怀远量长乘清范。
位居宰辅燮理国政。
崛多昆季五人。
身居最小。
宿殖德本早发道心。
适在髫髫便愿出家。
二亲深识其度。
不违其请。
本国有寺名曰大林。
遂往归投。
因蒙度脱。
其郁波弟耶。
此云常近受持者。
今所谓和上
此乃于阗之讹略也。
名曰嗜那耶舍。
此云胜名。
专修宴坐妙穷定业。
其阿遮利耶。
此云传授
或云正行。
即所谓阿阇梨也。
亦近国之讹略耳。
名曰阇若那跋达啰。
此云智贤
遍通三学偏明律藏。
崛多自出家后。
孝敬专诚。
教诲积年。
指归通观。
然以豆圣境灵迹尚存。
便随本师具得瞻奉。
时年二十有七。
受戒三夏
师徒结游方弘法。
初有十人。
同契出境。
路由迦臂施国。
淹留岁序。
国王敦请其师。
奉为法主
益利颇周。
将事巡历。
便踰大雪山西足。
固是天险之峻极也。
至厌怛国。
既初至止。
野旷民希。
所须食饮无人营造。
崛多遂舍具戒。
竭力供待。
数经时艰。
冥灵所祐。
幸免灾横。
又经渴啰槃陀及于阗等国。
屡遭夏雨寒雪。
暂时停住。
既无弘演
栖寓非久。
又达吐谷浑国
便至鄯州
于时即西魏大统元年也。
虽历艰危心逾猛励。
发踪跋涉三载于兹。
十人之中过半亡没。
所馀四人仅存至此。
周明帝武成年。
初届长安
草堂寺
师徒游化已果来心。
更登净坛再受具足。
精诚从道尤甚由来。
稍参京辇渐通华语。
寻从本师胜名。
明帝诏延入后园。
共论佛法。
殊礼别供充诸禁中。
思欲通法无由自展。
具情上启。
即蒙别敕。
为造四天王寺。
听在居住。
自兹已后乃翻新经。
既非弘泰。
羁縻而已。
所以接先阙本。
传度梵文。
即十一面观音。
金仙问经等是也。
谯王宇文俭镇蜀。
复请同行于彼三年
恒任益州僧主
住龙渊寺。
又翻观音偈佛语经。
建德隳运像教不弘。
五众一期同斯俗服。
武帝下敕追入京辇。
重加爵禄逼从儒礼。
秉操铿然守死无惧。
悯其贞亮。
哀而放归。
路出甘州北由突厥
阇梨智贤还西灭度
崛多及以和上
乃为突厥所留。
未久之间和上迁化。
只影孤寄莫知所安。
赖以北狄君民颇弘福利。
因斯飘寓。
随方利物。
齐僧宝暹道邃僧昙等十人。
武平六年
相结同行采经西域。
往返七载将事东归。
凡获梵本二百六十部。
行至突厥
俄属齐亡。
亦投彼国。
因与同处讲道相娱。
所赍新经请翻名题。
勘旧录目转觉巧便。
有异前人。
无虚行苦同誓焚香共契宣布。
大隋受禅佛法即兴。
暹等赍经先来应运。
开皇元年季冬届止京邑
敕付所司访人令译。
二年仲春便就传述。
夏中诏曰。
殷之五迁恐民尽死。
是则居吉凶之土。
制短长之命。
谋新去故如农望秋。
龙首之山。
川原秀丽卉木滋阜。
宜建都邑定鼎之基。
永固无穷之业。
在兹可域。
城曰大兴城
殿曰大兴殿。
门曰大兴门。
县曰大兴县
园花池沼其号并同。
寺曰大兴善也。
于此寺中传度法本。
时崛多仍住北狄。
至开皇五年
大兴善寺沙门昙延等三十馀人。
以躬当翻译音义乖越。
承崛多在北。
乃奏请还。
乃别敕追
崛多西归已绝。
流滞十年
深思明世重遇三宝。
忽蒙远访欣愿交并。
即与使乎同来入国。
于时文帝巡幸洛阳
于彼奉谒。
天子大悦赐问频仍。
未还京阙寻敕敷译。
新至梵本众部弥多。
或经或书。
且内且外。
诸有翻传必以崛多为主。
佥以崛多言识异方字晓殊俗。
故得宣辩自运。
不劳传度。
理会义门句圆词体。
文意粗定铨本便成。
笔受之徒不费其力。
试比先达抑亦继之。
尔时耶舍已亡。
专当元匠。
于大兴善更召婆罗门僧达摩笈多。
并敕居士高天奴高和仁兄弟等。
同传梵语。
又置十大德沙门僧休法粲法经慧藏洪遵慧远法。
纂僧晖明穆昙迁等。
监掌翻事铨定宗旨。
沙门明穆彦琮
重对梵本再审覆勘整理文义。
昔支昙罗什等所出大集。
卷轴多以三十成部。
及耶舍高齐之世出月藏经一十二卷。
隋初后出日藏分一十五卷。
既是大集广本。
而前后译分。
遂便支离。
部帙羁散。
开皇六年
招提寺沙门僧就。
合之为六十卷。
就少出家专坊学。
虽加宣导恨。
文相未融。
乃例括相从。
附入大部。
至于词旨惬当未善精穷。
比有大兴善寺沙门洪庆者。
识度明达
国监写藏经。
更釐改就所合者。
名题前后甚得理致。
且今见翻诸
有多是大集馀品。
略而会之应满百卷。
若依梵本。
凡十万偈。
据以隋文可三百卷。
崛多曾传。
于阗东南二千馀里有遮拘迦国。
彼王纯信敬重大乘。
宫中自有摩诃般若大集华严三部
王躬受持亲执锁钥。
转读则开香华供养。
或以诸饼果诱引小王令其礼拜。
此国东南可二十馀里。
山甚岩险有深净窟。
置大集华严方等宝积楞伽方广舍利弗花聚二陀罗尼都萨罗藏摩诃般若八部般若大云等凡十二部。
减十万偈。
国法相传防卫守护。
又有入灭定罗汉三人。
窟中禅寂。
每至月半。
诸僧就山为其净发。
此则人法住持。
有生之所凭赖。
崛多道性纯厚神志刚正。
爱德无厌求法不懈。
博闻三藏究真宗。
遍学五明兼闲世论。
行得道场之趣。
总持通神咒之理。
三衣一食终固其诚。
仁济弘诱非关劝请。
勤诵佛经老而弥笃。
强识先古久而逾诣。
士庶钦重道俗崇敬。
滕王仰戒范。
奉以为师。
因事尘染流摈东越
又在瓯闽道声载路身心两救为益极多。
至开皇二十年
便从物故。
春秋七十有八。
自从西服来至东华。
循历翻译合三十七部。
一百七十六卷。
即佛本行集法炬威德护念贤护是也。
并详括陶冶理教圆通。
明义结具流于世。
费长房三宝录。
隋高祖又敕崛多。
西域沙门若那竭多开府高恭恭息都督天奴和仁及婆罗门毗舍达等。
于内史内省
翻梵古书及乾文。
至开皇十二年
书度翻讫。
合二百馀卷。
奏闻进内。
唐贞观内典录。
时又有优婆塞。
姓瞿昙氏
达磨般若。
隋言法智
父名般若流支。
备详馀传。
智本中天国人。
流滞东川遂向华俗。
而门世相传祖习传译。
高齐之季为昭玄都。
齐国既平佛法同毁。
因僧职转任俗官。
再授洋州洋川郡
隋氏受禅。
梵牒即来。
有敕召还使掌翻译。
法智妙善方言。
执本自传。
不劳度语。
译业报差别等。
成都沙门释智铉。
笔受文词铨序义体。
日严寺沙门彦琮制序。
隋代录。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